2003年7月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现就职欧洲著名建筑材料品牌-堡密特(Baumit),担任中国区工厂总监。
2003年至2006年在同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进入堡密特(Baumit)公司,先后在技术、产品和工程等不同岗位工作。中国砂浆网特聘专家,2008年度中国预拌砂浆行业十大杰出专家,德国工商总会外墙外保温质量联盟技术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墙体和建筑节能分会专家库成员,同济大学中欧建筑节能培训与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及培训师,欧盟对中国最大“SWITCH Asia”项目中维持4年的“Training The Trainer培训培训师”项目中国地区培训协调员。参编6部国家、行业及地方性标准,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外墙外保温系统培训教材《EPS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培训教材》,该书由建设部2009年主编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参与建设部“低能耗被动式建筑示范区”中国首栋“被动房”的咨询和建造。长期从事干粉砂浆、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绿色建筑和低能耗被动式建筑技术的咨询,中国地区首批德国绿色建筑委员会(DGNB)顾问,同时兼任沈阳建筑大学上海校友会副秘书长。
无机专业部分优秀毕业生
姓名: 邱则有 年级: 1980级
1984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制品专业,目前担任长沙巨星轻质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常委、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被评为湖南十大杰出青年。
1984年至1996年,在湖南省建材研究设计院从事建材科研工作,其间被破格评为副研究员。1996年创办巨星轻质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建筑新材料、新结构的研究和开发。从2001年开始到2007年,邱则有在空心楼盖领域申请专利3900多项,每年专利申请量占全省的1/6强,已获授权和公开公告专利3637项,几乎覆盖了现浇空心楼盖领域全部基础的和实用的技术,成为“中国专利第一人”,很多项技术获得国家星火科技、省市科技进步奖项、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邱则有的专利发明空心无粱楼盖技术的原理是在现浇钢筋砼楼盖结构中,把集中受力的梁变成无数分散空间受力“工”字肋结构体系或应力均匀的空间蜂窝结构体系,打破了国内外传统的结构模式,创造了一种力学性能更加合理、技术效果更好的空心楼盖技术。这种“盖房不用梁”的新技术,可大幅降低建筑综合造价、缩短工期、提高建筑净空高度、降低建筑自重。这项专利技术已在全国 100 多项大中型工程中推广应用, 创经济效益3.5亿元,已通过国家建设部部级鉴定,被列为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建设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国家级新产品产业化项目。2005年8月,在邱则有等人提议下中国空心楼盖专利联盟暨产业联盟成立,成员企业遍及全国各地,在中国建筑领域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科技产业化道路,为中国建筑业留下了经典的一笔。
姓名: 余红发 年级: 1981级
1985年7月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制品专业,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高性能路面材料与护坡绿化混凝土,机场跑道快速修补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混凝土道面材料在高速冲击、爆炸作用下的动态力学响应,桥隧结构状态评估、维护与加固技术。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EI等收录30余篇。主持或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负责起草国家行业标准1项,其中主要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盐湖提锂副产氧化镁的机场快速修补材料的基础研究》、《水泥混凝土在机场除冰液作用下的耐久性与剥蚀机理》、《盐湖地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与使用寿命预测方法》,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现代混凝土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化学—力学耦合损伤失效机理》之子课题“西部盐湖地区的混凝土暴露站及相关研究”,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前期预研(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用绿色高耐久性混凝土的制备、性能与寿命预测》, 国家重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系列“青海盐湖高速公路”、“西宁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哈郑±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研究”等。
姓名: 杨耀辉 年级: 1984级
1988年7月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现任鞍山三冶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鞍山市立山区人大代表、鞍山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鞍山市十大优秀青年、鞍山市党代表、鞍山市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混凝土协会副会长。
1988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第三冶金建设公司建筑制品公司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国第三冶金建设公司建筑制品公司混凝土搅拌厂厂长助理、预制构件厂副厂长、三冶建筑制品公司副经理、三冶鞍山金一皮革项目经理部经理、三冶海诺工程项目经理部经理、鞍山三冶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兼建筑工程公司经理、鞍山三冶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等职务。
姓名: 刘军华 年级: 1989级
1993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材料与制品专业。现任辽宁天宝佳华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阳市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技术专家。
2002年创立辽宁天宝佳华建材有限公司,从事混凝土外加剂、水泥助磨剂的相关工作,担任董事长职务至今,曾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辽宁省优秀新产品奖励三等奖、第七届“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三等奖等奖项。经过近10年的戮力攻坚、艰苦创业,他所领导的企业已逐渐形成以混凝土外加剂和水泥助磨剂为主要产品的、年产值约8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至今合计上缴税收近1000万元,创立就业岗位80余个。公司以先进的水泥助磨剂生产和产品配方技术为依托,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在全国创立水泥助磨剂分公司15个,为水泥行业助磨剂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公司已成为中国水泥协会会员单位、中国水泥协会水泥助磨剂分会会员及副会长单位、辽宁省混凝土协会外加剂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辽宁省民营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同时获得了中国AAA级诚信企业、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贡献奖、辽宁省十佳信誉知名企业、沈阳市优秀新产品金奖、沈阳市用户满意产品等称号。
姓名: 宋东升 年级: 1990级
1994年7月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材料本科毕业,2001年获得沈阳建筑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现任沈阳泰丰特种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
毕业后曾在沈阳玻璃厂任土建施工员,1997年3月至今,历任沈阳泰丰特种混凝土有限公司试验员、试验室主任、总工程师、总经理等职务。在大体积混凝土、冬季施工、混凝土超高层泵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项目。亲自参与组织、指导的工程包括: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航站楼超流态混凝土施工;沈阳奥体万达广场等超长无缝底板冬期施工;沈阳市府恒隆广场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超高层泵送施工;茂业大厦C80钢管混凝土、超高层下压法施工;沈阳地铁配套、香格里拉酒店等冬期施工;及耐火混凝土、重混凝土、快硬混凝土、冻融350次混凝土的施工。先后发表《养护条件对混凝土早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掺合料混凝土干缩开裂的氯离子扩散系数试验》等10余篇论文;参编《辽宁省商品砂浆生产应用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5部;参与《沈阳重点建设工程50%以上混凝土供应、浇筑》,《100%沈阳超高层项目混凝土供应》,《沈阳80%以上特种混凝土技术支持》等重大工程项目。《超厚底板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获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姓名: 刘启明 年级: 1992级
1996年7月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材专业,现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彩虹学者”特聘教授。
1999年获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材料学专业博士毕业(师从于干福熹院士)。2002年12月到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Université de Paris Sud)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5月任教授,2008年定级为三级教授,同年7月被遴选为材料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电功能材料、多孔功能材料、玻璃与非晶态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9年获“湖北省自主创新岗位”首批人选,2006年获得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 2010年入选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2007年获第七届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2009年获第九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成员。现为国际玻璃协会(ICG)技术委员(TC3)、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硅酸盐学会光电子材料分会理事长、美国Material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编委等。近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及省部级项目7项,在Appl.Phys.Lett., Opt.Lett., J.Nanopart. Res., Opt.Commun., J.Non-Cryst. Solids, Chem.Phys.Lett., Solid State Commun.,中国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法国专利1项,国内专利10项,授权5项。参加编著《材料概论》(英文版)、《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新材料手册》、《光子学玻璃及应用》等著作5部。
姓名: 范文涛 年级: 1995级
1999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现任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建材研究分院院长。
主持研究了《混凝土中离子含量测定仪》、《高性能混凝土综合性能测试仪》、《水泥高效催化剂》、《SQ复合防冻剂》、《硝酸钾乳化沥青相变蓄能材料的制作方法》、《水泥基无机粘结材料植筋技术研究》、《蓄热式箱变材料》、《利用工业废渣生产干混砂浆的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得国家专利3项,省科技发明创造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多项科技成果奖。参加编写了《建筑工程文件编制归档规程》、《建材产品废渣掺量检验技术规程》、《相变无机材料复合保温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和《建筑工程文件编制归档规程指南》、《建筑技术与材料》、《常用建筑材料及现场检验手册》、《废旧橡胶颗粒复合水泥混凝土制备性能》等著作,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2012年主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外加剂生产线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约标煤千吨以上;主持建设了年产10万吨聚羧酸减水剂生产线,获得辽宁省节能资金奖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辽宁省住建厅授予“爱岗建功成才”优秀青年。
姓名: 刘士红 年级: 1996级
2000年7月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现任中建商品混凝土(福建)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
大学毕业后任职于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武汉),从事材料采购、工程技术等工作。先后担任中建三局加气混凝土公司总经理、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生产运营部经理等职务,后担任中建商品混凝土(福建)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曾先后参与开发白色清水混凝土、碎屑混凝土、彩色混凝土、C60- C100混凝土、自密实钢管混凝土、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泵送重晶石防辐射混凝土、超高层泵送轻骨料混凝土、清水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钢管自密实混凝土、C120超高强混凝土、彩色混凝土、绿色植被混凝土等技术成果,刷新了武汉乃至全国混凝土行业的多项记录。参与生产的产品曾用于建设华北第一高楼天津117大厦、华中第一高楼武汉绿地国际金融中心、西北第一高楼重庆嘉陵帆影、福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在新型建筑材料等国内知名专业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获得国家质量协会KOC一等奖一项。
姓名: 叶金蕊 年级: 1998级
2002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科研工作,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担任常务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低成本高性能树脂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校期间曾担任98-2班团支书、系学生会生活部长。2004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硕士,2005.03-2009.01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工程力学博士,2009.03-2011.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博士后,2011.11-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特聘副研究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专职副秘书长。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2篇,主持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2项。2012年当选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秘书长,组织了复合材料领域多个重要学术会议,曾获中国科协“优秀会场”的奖励,促进了行业发展和学术交流。
她对学弟学妹说:珍惜时间,把每分每秒当作永远过,只有年少时不断的吸取知识作养分,才能成长的茁壮。
姓名: 熊少波 年级: 1999级
2003年7月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现就职欧洲著名建筑材料品牌-堡密特(Baumit),担任中国区工厂总监。
2003年至2006年在同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进入堡密特(Baumit)公司,先后在技术、产品和工程等不同岗位工作。中国砂浆网特聘专家,2008年度中国预拌砂浆行业十大杰出专家,德国工商总会外墙外保温质量联盟技术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墙体和建筑节能分会专家库成员,同济大学中欧建筑节能培训与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及培训师,欧盟对中国最大“SWITCH Asia”项目中维持4年的“Training The Trainer培训培训师”项目中国地区培训协调员。参编6部国家、行业及地方性标准,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外墙外保温系统培训教材《EPS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培训教材》,该书由建设部2009年主编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参与建设部“低能耗被动式建筑示范区”中国首栋“被动房”的咨询和建造。长期从事干粉砂浆、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绿色建筑和低能耗被动式建筑技术的咨询,中国地区首批德国绿色建筑委员会(DGNB)顾问,同时兼任沈阳建筑大学上海校友会副秘书长。
姓名: 杨连峰 年级: 2000级
2004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目前就职于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2004年7月起一直从事铁路建设,先后担任技术员、安质部长、工程部长、安全总监、副经理等职,2010年担任集团公司直管项目指挥部工程管理部部长。
曾参与了兰武二线、精伊霍线、永古高速公路、厦深线、中南部铁路通道(全国首条轴重30t重载铁路)和宝兰线等多条铁路和公路的隧道、桥梁、涵洞、路基和站场的施工,已取得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证书。在集团公司内部发表论文和工法9篇,获集团公司先进技术工作者、先进劳动个人和先进科技工作者共6次;隧道初期支护格栅钢架8字节加工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正在注册;2010年11月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颁发的火车头奖章;正在申报山西省2011年9月集团公司与西北大学、中铁第三勘察设计院合作“吕梁山区三趾马红土隧道综合技术研究”课题,个人负责主持课题中隧道变形监测和稳定性研究;2012年7月全面主持与北京铁科院建筑研究所合作课题“隧底结构开裂病害分析和整治方案的研究”。 他对学弟学妹说:珍惜在校的学习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每天都要坚持花费一段时间安静地读读书,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是一个人能永远充满信心地站在人生舞台的最大依靠。读书静心、读书成长、读书提高,坚持理想,把持自身。
→ 浏览更多
↑↑↑回顶部↑↑↑